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闯关东历史的来龙去脉

心理 阅读(2.29W)
闯关东历史的来龙去脉

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初步考证,明代末期即有此记录,清代逐渐掀起高潮,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逐渐形成闯关东的浪潮。据初步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的人数已达三千万左右。其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

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也是一次壮举,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清朝初年,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因此颁布禁关令。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称“新边”。以柳条边为界,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政策。因此,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但事实上,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就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直至咸丰十年后,前往关东谋生,不仅不违禁,而且成为合法的了。但“闯关东”一词却早已被广泛应用,并已约定俗成。

清朝末年,以山东、河北两地人民为主体,持续大规模向东北三省移民,在历史上这被称作“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尽管禁令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

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和战乱,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

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一个“闯”字足以突显这条路的艰辛。

1:明末清初,由于连年的战乱及明朝政府的腐败,广大百姓无法在自己常年生活的土地上耕作,造成了大量流民的产生,这些流民迫于生计只能离开自己世代居住的土地、外出求生,而关外相对人烟稀少,土地广袤肥沃,自然也就成了流民的向往之地。

2:旗人入关后,造成了东北地区边境防守力量的薄弱,给了沙俄人可乘之机,到了清朝中后期,大片东北领土被俄国人蚕食,为了抵御沙俄,清政府放开关禁,鼓励百姓去关外垦荒,造成人口大量向关外迁移,此时虽不用在闯关了,但闯关东一词已经口耳相传下来,因此以后的人把去关外地区谋生都叫做闯关东。

3:最后一次大规模闯关东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战乱和黄河流域的天灾,导致大批人口去东北地区谋生。

闯关东是历史的悲剧,书写着闯关东人的血与泪,但同时大量汉人的迁移,为关外地区也带去了更先进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汇与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