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朱元璋改革科举制度表现

心理 阅读(6.54K)
朱元璋改革科举制度表现

一、扩充录取名额

唐宋元三朝,每一次录取人数少的时候仅有几人,多的时候也不过百人左右。而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每一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基本都在一百五十人以上。

明朝科举增加了录取名额

二、确定了八股取士制度

关于八股取士,现代人看来是禁锢考生思想的答题形式,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这只是一个择优录取的手段。他认为只有八股文写得好,才有当官的资格,如果考生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怎么证明自己比别人优秀呢这一点就如同当今的高考,虽然考试的科目知识在以后参加工作时根本用不到,但是这却是看一个学子是否天赋过人是否有着值得继续深造的价值

三、选拔朝廷高级官员的考核更加严格

明以前的进士都是可以直接做官的,地方职务和中央部委岗位都是有可能的。而到了明朝,考生中进士后想要被分配到朝廷重要岗位(比如想进入帝国核心机构内阁任职,必须是翰林院出身),还需要进一步的参加考试。

殿试第一甲为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做岗前培训而第二和第三甲则需要再次考试,考中的成为庶吉士,没有考中的则直接分配到地方或六部做一个小官。而庶吉士再学习三年,三年后参加考试,通过的被分配到翰林院,没有通过的就分配到地方或六部。所以说,八股取士并不完全影响国家对高素质官员的选拔,因为处于帝国权力核心的官员都是经过专门的岗前培训的。就好比今天的高考考生还需要在大学主修一门专业,毕业后才能参加工作一样。

朱元璋为了网罗封建统治人才和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实行了比唐、宋更为完备的科举制度。他下令:“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因此明代科举制较前代更加发展。

其表现:一是制度更加严密。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一级为乡试,即府州县的生员(即秀才)到省府所在地考试,每三年一次,考中的人称“举人,二级考试称为“会试”,由礼部主持,参加者为各省的举人和监生,考取者称贡士。三级考试为段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也叫“廷试”,考中的都称进士,一甲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统称为“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人数不等。二是考试内容和文体更加束缚考生的思想,考试内容多数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而解释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把人们的思想限制在程朱理学范围之内,要“代圣贤立言”,专讲“孔孟之道”,不能发挥个人思想。

试卷又规定必须用八股文体。八股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每篇文章都由前四股后四股共八个部分组成,不得增减,是一种僵死的文体。八股取士制度的施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宣传了“孔孟之道”和封建理学,加强了思想控制,维护了封建统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