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济南炒米店的由来

心理 阅读(2.39W)
济南炒米店的由来

炒米店曾是齐鲁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店铺。早就听老人们说: “古时候从泰安、肥城等地来济南,需要在炒米店打尖或住店。”

炒米店位于长清开山附近,自古缺水,乡民或旅客多食炒米,因而得名。地质学上,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张夏——炒米店”地形。炒米店名字很响,还有一层原因是——山东巡抚佛伦曾经帮助村民挖井解决吃水问题的动人故事。

近年来,工作之余留心于齐鲁古道的资料和实物,探访炒米店早就在计划之中。由于工作单位离炒米店很近,不经意地竟把它放在了搜访计划的后面——反正来回也就几里地、很方便。去年冬天,在我的推荐下,同事小罗先生已提前去访寻一番,归来说:“有一古桥,几乎已经隐埋在地下。还有一古庙,似在一户农家院里,不方便进去。”

4月22日午休之际,去加油站加油。时值艳阳高照、绿荫才成,心情很放松。忽然想起去看一看炒米店的古迹。

炒米店曾是齐鲁古道上的一个重要店铺。早就听老人们说: “古时候从泰安、肥城等地来济南,需要在炒米店打尖或住店。”炒米店位于长清开山附近,自古缺水,乡民或旅客多食炒米,因而得名。地质学上,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张夏——炒米店”地形。炒米店名字很响,还有一层原因是——山东巡抚佛伦曾经帮助村民挖井解决吃水问题的动人故事。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时任山东巡抚的佛伦路过此地,听说百姓缺水,吃水要到几里地之外去挑,一日三餐靠炒米度日。他下决心要为村民挖掘一口水井。贫穷的老百姓凑不出挖井的钱,于是他自己捐款。为了鼓励大伙早日挖出井泉,佛伦许诺:“每挖出两升石渣给一升铜钱,每挖出五升沙土给一升铜钱。”井越挖越深,但始终不见水滴,这可让挖井的人失去了信心。佛伦巡查回来时,挺说了这件事,决心请自到井下看看。他乘辘轳下到井中,忽然听到半壁有水流的声音,于是命人凿开石壁,一股清泉喷涌而出。众人心花怒放、奔走相告---------

为了纪念佛伦为大家挖井的恩情,老百姓尊称他为“佛公”,并把村名改为“佛公店”,直到解放后才又改回原名。

进村先问询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这里是不是有一座古庙”她往南一指说:“往南一直走,上了大崖子就是!听说那庙是宋朝修的,怎么你是文化局的要为俺庄修庙”我笑着边走边说:“俺是特地来玩的,听说这个庙挺有名来看看。”

炒米店村南的土崖上,一座大庙的西山墙从绿叶间看过去显得格外壮观。可能是为了防止它坍塌,村民从墙外用石块砌成坡形来帮助支撑着它。

转到正面一看,五开间的大殿巍然屹立、非常壮观,在这偏僻的山村能看到这种规模的大殿真是始料不及。房子已经露了天,散落下来的砖瓦遍地都是。从新式的门窗和四周的建筑来看,我推测这里曾经当做村里的小学使用。大殿前东侧的一株虬龙般的古树似为枯木,但仰头望过去,却看到了刚刚长出的黄绿枝芽。

炒米店古韵

我一步跨上窗台,从毁掉的窗棂空隙钻进大殿。大殿内除了硕大的房梁和柱子,空无一物,野草和灌木已经从残垣断壁间生长进来。

粗大的房梁上仍然能看到精美的彩绘花纹,东面的山墙壁画题:“日出扶桑”,西面山墙的壁画题:“日落昆仑”。

大殿内的柱子分为两种:一种是石质棱柱,下有素面的鼓形柱础另一种为木质圆柱,下有覆盆莲形柱础。由此可断定——此殿已经过多次重修。前墙处的基础部分露出须弥座,这可能是在改建成学校时将佛像下的须弥座砌在了这里当石基。

斑驳的墙上仍然能看到残存的毛笔书写的文字和拙劣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字迹,这些都让我联想到它曾作为学校的证据。

佛公井碑

大殿前的空地上,有一方约3米高的巨大石碑,碑身用数道铁箍环绕加固,碑额与碑身已经分散开来,但这巨大的石碑上却只刻有两个斗大的字——“仙井”。细看时还有几个小字——“佛大老爷创始,桑大老爷告成”。从这方石碑形制我看到了当年村民的真诚谢意和粗犷的性格。

这方石碑让我一下子断定它是朗公井旁的石碑,但赴近并没有发现水井。我想找个人问问,时值中午,四处空无一人,只有我自己落寞地在树荫下辩读古碑。

南墙下横卧着三四方石碑,有康熙年间的、民国的等,我驱开覆在一方石碑上的黄土,在题记处发现“重修泰山行宫吕祖祠碑”的字迹,由此可知,此点为泰山行宫的故迹。

东面横放的条石上刻有“德配天地众生钦”的字样。

我望着这空荡荡的大殿,不由得为它担起心来——破烂成这个样子,说不定那会儿就被拆迁了!不由得弯下身子,捡起一片较完整的大块筒瓦留作纪念。

广惠桥

驱车路过时,曾见路边有几方平整的条石,感觉那可能是石碑。回过头近前细看,这些无法辨读的古碑上都是镌刻着一些捐赠善男信女的名子。忽然想到小罗先生曾提到过古桥,电话问过位置后又问了附近一位正在往外泼水的妇人。我又重新返回到泰山行宫古庙的南侧,远远就看到了土路边一方挺拔的石碑。细看碑额题字,似为《新建广惠桥记》。 在毒花花的日光下辩读漫漶的古碑,是件很辛苦的事。我眯着眼细细搜寻,终于发现“大明成化”的年号,看来这是明朝重修的一方碑记。碑文已不可通读,如能制成拓片或许能读其大意。

我转到石碑的东侧,赫然看到古桥的真实面目。单孔石拱桥,内孔约为三米多宽、四米多高。周围山上冲积下来的泥土已将它淤埋在地下桥面石块裸露,灌木杂陈、垃圾遍布弯腰使劲往里张望,里面的石拱券门要比外侧的小很多。

我站在桥旁,努力想象着当年皇帝御驾经过的场景-------

这静无一人的山野小道,的的确确正是当年繁华的齐鲁官道。附近传来火车的一声长笛,这真让我有些穿越时光的感觉。

因为以前那个地方没水。米都得炒着吃,而不舍得用水蒸着吃。所以,就有了这么个名字

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去炒米店村的村委,有口井,人工挖了100多米。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