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植物抗虫三机制意义

心理 阅读(1.11W)
植物抗虫三机制意义

1.不选择性(拒虫性、排趋性、无偏嗜性) 某些作物品种本身具有某些形态和生理等特征特性,表现出对某些害虫具有拒降落、拒取食、拒产卵和拒栖息等特性。如水稻的株高、剑叶大小、茎秆粗细与二化螟的着卵量呈正相关叶片多毛、叶鞘紧的水稻品种着卵量相对较少。棉株茎、叶上有毛和多毛的品种能抗叶蝉、棉蚜、斜纹夜蛾、盲蝽象、蓟马、红蜘蛛(叶螨)、棉铃象鼻虫等而光叶、无毛的品种能抗棉铃虫、红铃虫、烟青虫(H.virescens)等。

2.抗生性(antibiosis) 某些寄主作物体内含有毒素或抑制剂或缺乏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特定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糖、氨基酸等),致使害虫取食后,其幼龄若虫或幼虫死亡或发育和繁殖受到有害影响的特性。如水稻植株中的硅酸(H2Si03)含量可抵御水稻螟虫幼虫钻人稻茎或阻挡已钻人稻茎的幼虫对髓部的取食,因为,幼虫在硅酸含量较高的植株上取食后,上颚会严重受损。此外,稻株叶片中含有的苯甲酸、水杨酸和脂肪酸均可抑制稻螟幼虫的生长发育木质层中如丁—羟基丁酸对稻飞虱的抵抗力较强。抗黑森瘿蚊的小麦品种,其茎秆中的硅酸含量高,叶鞘表面整个被致密的颗粒状硅酸体所遮盖,没有供幼虫取食的空隙。棉株中的棉酚是一种可溶性的多酚类物质,大部分呈现游离状态,毒性较大,是一种天然的杀虫剂,故植株表面色素腺体数目多、棉酚含量高的品种能抗棉铃虫、红铃虫、蚜虫、小造桥虫、烟青虫和蜗牛

3.耐害性 有些作物品种遭受虫害后,仍能正常生长发育,在个体或群体水平上均表现出一定的再生或补偿能力,不致大幅度减产的特性。

诱发抗病虫的因素多种多样,有许多抗病虫机制有待查明。同一作物不同抗病虫因素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共存于同一品种中,它们常以各种组合方式决定着品种的总体抗性。总体抗性中的某一二个作用最大、表现最明显的因素(或组合),便决定了该品种抗性类型的归属,如抗侵人品种、抗过敏性坏死品种和抗生性品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