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是用了论语的典故吗 浮云遮望眼

心理 阅读(8.42K)
浮云遮望眼 是用了论语的典故吗

不是。

1、“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诗运用了典故。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2、“不畏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是用了典故,但不是不是论语的。

(北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原典: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遮望眼”,望眼:远望的视线。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句中“不畏”二字故作峻语,气势夺人。

该句以典入诗。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汉陆贾《新语·慎微篇》云:“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其颔联为:“当时黮闇(dǎn ān)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的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不畏“浮云遮目”,缘于“身在最高”,富含“登高望远”的哲理。从历史到今天,从登高看山到做事做人,道理是相通的。无论是关乎个人的人生,还是关乎政党和国家发展的事业,前进的路上总会有浮云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