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子夜的象征意义

心理 阅读(2.53W)
子夜的象征意义

我国古代是没有钟表的,计时不用现代的二十四小时制。大约从西汉武帝时开始,人们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代称。

子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时至第二天的一时,丑时相当于一时至三时,寅时相当于三时至五时,卯时相当于五时至七时,以次类推。茅盾有一部长篇小说,书名叫“子夜”,象征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年月。“子夜”就是深夜二十三时至一时。

“深更”“一更”的“更”,是另一种用于夜间的计时法。人们把进入黄昏的戌时到天亮以前的寅时(包括戌、亥、子、丑、寅五个时辰)定为夜间,平均分为五个更次:戌时起为一更(也叫初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时当半夜),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皇宫和居住在深宅大院的富贵人家,夜晚都有专人值勤,每交一更就出来敲击竹筒巡夜,以警盗贼。值勤的人称为更夫,击竹警夜称为打更。“三更”即子时或子夜,已属深夜,所以也叫深更。

更尽天明,进人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古人上朝或去官府当差就在这个时辰。官家点名检查实到的人员,这叫点卯,被点到名的答应一声,叫做应卯。现在有人戏称上班应付差事为点卯或应卯,就是沿用这个典故。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繁。社交场中,政客、军人、商人、投机者在歌舞笙箫中依旧是勾心斗角、纸醉金迷而广大的工人和平民却承受着经济不振、市场萧条的重荷,面临着生存的绝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茅盾先生以高度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创作了小说《子夜》。以“子夜”为名,不仅意寓旧中国的黑暗,更象征着夜半过后黎明在即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具体地、深刻地反应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广阔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

《子夜》的问世,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长篇创作方面的发展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茅盾先生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