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山西人抠门是怎么回事

心理 阅读(1.19W)
山西人抠门是怎么回事

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山西十年九早,粮食产量低,为了养家糊口都精订细算,算计吃算计喝。一分钱都要瓣开花,形成了部分人抠门的习惯。

山西人抠门的原因。

同意大家的观点,山西人会精打细算才能做好生意,创出晋商称号.对于和山西人相处,多点包容什么都能化结.每个人都有另别人看不惯的地方,你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看人的角度,多磨练自己的性格,对自己也有好处.

其实山西人的“抠门”还真不是“抠”,只是一种勤俭精神。

勤劳、俭朴是人们生存与发展之根本。三晋文化认为:勤劳,即自强不息的奋斗俭朴,即最大限度发挥财富的效用。勤劳犹如水之源,无源即无水俭朴犹如水之流,无流则无以成江河,二者相辅相成。因而三晋人自古以来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刻苦耐劳,坚忍不拔,创造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十分注意开源不忘节流,珍惜财物,决不奢靡,因而以勤俭著称于世。

唐代杜佑即谓:“山西土瘠,其人勤俭。”柳宗元亦称山西“其人俭啬,有温良恭克让之德”。在山西方志中此类记载很多。如万历《山西通志》载:“临汾,其民甘粗粝,力稼穑,俭朴不奢”“洪洞,民尚俭而务耕织,士勤学而耻骄奢”“黎城,其人田亩能勤,财用知俭”“浑源,四民各有所业而不变迁,以勤俭相能”。康熙《山西通志》谓:“祁县,俗尚勤俭,男耕女织,殆无遗力”“岳阳,人民性质而朴素,财用节俭而不侈”“交城,俗尚俭啬,人性朴实”等等记载。

三晋人之所以特别勤俭,并非仅系土瘠民穷使然,更在于他们视勤俭为一种高尚美德,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必备素质。

《左传》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同时,还告诫人们:“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荀子的“以道制欲”思想,使三晋人士多能正确处理理念与欲望的关系,为勤俭之风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脉承儒学精髓的隋代思想家王通认为,一个高尚的人必须从勤俭做起,他曾云:“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宋代史学家司马光高度评价俭在品德修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文彦博认为要富民就必须大力提倡节俭,他说:“为国之要,在乎富民富民之要,在乎节俭。”明代理学家薛瑄指出:“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清代重臣陈廷敬认为廉政的基础在于俭。为惩治贪污腐败,他在《劝廉祛弊》疏中说:“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之俭。”《请严督抚之责成疏》又说:“上官廉,则吏自不敢为贪上官不廉,则吏虽欲为廉而不可得。”这话击中要害,遭到了贪官的嫉恨。

勤俭精神在三晋一些清官廉吏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

明代工部尚书陶琰,绛州人,一生兢兢业业,从不懈,长期每餐仅一素菜,部下戏称他为“青菜陶”。离任返里时随身行李仅三竹笥,人又称他“陶三杠”。

清代于成龙,累官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以勤政刻苦闻名。他不仅严格要求各级官吏“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朴,而且亲作表率。在直隶,“屑糠杂米为粥”,举家共食。在江南,他“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人称他为“于青菜”。他宦海二十余年未携眷属。康熙皇帝褒其为“今时清官第一”。

梁启超十分钦佩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的勤俭精神、《戊戌政变记》称赞杨“居京官二十年,恶衣菲良,敝车赢马,坚苦刻励,高节绝伦,盖古君子之风”。

外地人常说山西人“善治生”、“擅理财”、“有经济头脑”。其秘诀也就是山西人能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绝不寅吃卯粮,一向视勤俭为传家之宝,如果这要算“抠门”,那我们还要继续“抠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