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写诗词怎样能便捷掌握平仄格律

心理 阅读(1.78W)
写诗词怎样能便捷掌握平仄格律

就题主提出的《便捷掌握平仄格律》问题,谈以下三点粗浅的体会:

(一)平仄分类,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绝大多数是一字一形一义一音,多音多义和异体字较少,这是汉字所独有的特征。汉字的发音分为四种声调,古时这“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这四种声调分别属于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其中平声字的发音比较平直悠长属于平调,又称之为平声。而上、去、入三部文字音调的变化较大,如升降、曲折、短促或者激昂等,这些属于不平的声调合并为一大类,统称为仄声(仄是曲折不平的意思)。现代汉语普通话也分为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其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属于平声字,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属于仄声字。根据汉字发音的特点,首先掌握“四声”,然后再把它们分成“平仄”两类,还是比较容易的。

(二)平仄格式:汉语是一种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以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不同的音节构成了单音词、双音词及多音词。古代汉语里,单音节的词最多,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向双音节化。许多单音节词被双音节词代替,如古时称“眼”为“目”,现在多称之为“眼睛”。同时还产生了许多双音节的“连绵字”,如窈窕、慷慨等,其中有些是双声叠韵词,如漫漫、孜孜等。但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还有一部分是外来词,如琵琶、葡萄等其意思大多数也是单一的。汉语的词形在世界各种语言中是最短的,传统诗词就是利用了汉字单音分‘’平仄"和词形较短的特点,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平仄文字搭配交替使用,才能产生“抑、扬、顿、挫‘’的优美声音,,才能构成具有音乐美感的诗样语言。从唐代开始,诗人们就把平仄交替使用的最佳组合固定成为"格式‘’流传下来了。其中五绝、五律、七绝、七律都各有四种格式。共有十六种,初学时死记硬背不太容易记住。那怎样才能更便捷的掌握平仄格律呢我的经验是多读精典诗词,从中来感受和品味"平仄‘’的存在及其中的变化。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同时也读一些"顺口溜‘’和"拗口令‘’等民间歌谣,从中体验一下什么句子是顺口的,什么句子是拗口的。大凡顺口的句子其平仄搭配都是较好的,而拗口的句子都是平仄交替不好的。如果有了灵感可以先把顺口的句子记下来,然后再找平仄格式对照调正,这样就可以比较直观便捷的了解和掌握"平仄‘’格式了。

(三)平仄格律:所谓格律,格是结构的形式,律是语音的节奏。格式是固定的,比如五绝每首四句.每句五字。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音律也是固定的,比如押韵时其首句可押也可不押,以后的偶句都必须押韵。以上这些都是不能变的,没有便捷之路。但在平仄格式字位上有的可以变通一下。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说的即是每个诗句的第一字位、第三字位和第五字位在节拍合成时因为属于次要音位,可以不按平仄的规定来自由选字,即所谓的‘’不论"。而第二、四、六字位在节拍合成时是主要音位,就必须按照平仄的规定用字,即所谓的‘’分明"而不能变通。这种格式的变通极大的方便了诗词写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这些都须采用“拗救”的方法去化解,这些“坳救”没有便捷的方法。我的经验是,初学时最好先不去碰这些"变通‘’之法,如果单纯的按照平仄格式的要求去写,就不会出现这些因变通而带来的问题。等入门以后再去学习这些“变通”之法,所谓“熟能生巧、循序渐进”是我刚学写诗时用过的笨方法,仅供参考。

         填词与写诗一脉相承,都讲究格律,其中许多规则是相同的。填词要按“词谱”所标注的‘’平仄"去填,比律诗、绝句的十六种格式还要具体详细,有时要求更严。笔者才粗学浅、经验有限,所谓体会都是一些笔者当年学诗入门时所使用过的苯办法,不一定有用。然而“欲速则不达”,这些苯办法也可能有点用。拙作力求"深入浅出‘’,但不一定达到目的,望诗友见谅!还可能有许多缪误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正。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