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婀娜女性网>美好生活>心理>

县令是秀才吗

心理 阅读(1.32W)
县令是秀才吗

县令不是秀才。在古代以明清为例。通过科举考试考中秀才以后。虽然说拥有诸多特权。比如说国家出钱养着秀才。见官不用下跪。官府不能用刑。可以找份很好的工作。但是在古代秀才是不能当官的。要想当官的话最低也要考中举人。举人一般来说是能够当个八品九品官。举人当中只有一些能力特别出众才能够当上七品县令 。

考中进士的话一般来说只要不是运气太差或者是得罪人的话就能当上七品官。但是在分配官职的时候。有可能会当上七品县令。也有可能当上其他七品官

不是,最少进士

县令这个称呼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自从有了县以后,可以说就有了“县令”,只不过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人口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战争,人口并不充裕。而“县令”管的人还是不少的,达到了一万以上,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那这个地方也就没有县令了,只会有“县长”。而这些官员并不是朝廷派下来的,只是地方性的官员。我国古代出了许多非常有名的县令,像陶渊明、像狄仁杰等那都是当过县令的人。只不过这种职务可不是朝廷派下来的,而只是地方性的官员。

知县是出现在唐朝,大家都知道唐朝那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这样的结果就是事越来越多,县令又没长三头六臂的,所以县令忙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一个职务,那就是“知县事”。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就应该能理解它的意思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知道县里的一切事情,就像是现在的包打听一般,所以“知县”的称呼是始于唐朝。

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的强大,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到了宋朝,虽说宋朝的军事力量真不怎么样,而且这个朝代真的是太重文轻武了,导致最后那么悲惨的结局。但是知县国家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赵匡胤在位的时候,就取缔了许多的官职,像县令、太守等等,都被他给取缔了。而同时也给知县明确了身份,那就是一个县的最高长官。这个县所有的一切都归他管,根本不分什么军事、行政等类别,全由知县说了算,大家可以想像一个,知县的权力有多大。其实知县的官职不高,只是一个七品,但是其权力很大,可以说是一个肥差。

不过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还是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知县虽然品级不高,但是在明清时期,要当上一名知县,却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读书人辛苦一辈子,等了一辈子,也没当上县太爷。

在清代,一个人要坐上知县的位置,要么通过正常的科举之路,要么就走买官、举荐的他途。

在清代,一个读书人,要一路通过童生试、乡试、会试三大关口,先后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这才拥有成为知县的资格。这每一关都很不容易,几乎都是百里挑一的竞争激烈。